“500娃娃学非遗”第八年,讲述长江非遗故事

4月16日,娃娃学由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共同主办的年讲第八届“500娃娃学非遗”活动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行。记者注意到,述长事今年民间布艺、江非南京面塑的遗故非遗传承人纷纷带来了长江文化主题的非遗作品教给学生们,讲述长江非遗故事。娃娃学

据悉,“500娃娃学非遗”活动是年讲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馆校共建非遗研学的品牌课程,也是述长事拉萨路小学“学程周”活动的特色重要内容,从2016年延续至今。江非该非遗定制课程分别荣获中国博物馆协会“2015-2019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活动”优秀课程(自然类,遗故科技类,娃娃学民族民俗类)、非遗“2015-2017年江苏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 ‘十佳教学设计’、年讲2013-2016年度南京市博物馆(纪念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等三项殊荣。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拉萨路小学“学程周”课程基地,每年精心为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四年级小学生策划非遗定制研学课,让参与活动的师生都能深入了解南京非遗深邃的文化内涵,体会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记者看到,在津逮楼前,学生们体验了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给毛坯上色,色彩丰富起来“沙燕儿”就好看多了,做成之后,他们兴奋地登高放起风筝来。本次非遗研学课程带领学生体验了众多非遗课程,包括绳结、种子画、风筝、金陵竹刻、抖空竹、民间布艺、扎染、南京云锦、脸谱、南京面塑、木雕版画等传统技艺。

许多传承人通过每年的“500娃娃学非遗”活动,与孩子们建立了师生之谊。南京市非遗(民间布艺)传承人高瑞雷告诉记者,参加了这么多届“500娃娃学非遗”感触很深,觉得这个项目特别有意义,通过学习民间布艺给孩子们讲民俗文化和民俗故事,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民俗节日。

高瑞雷的南京刺绣根源于老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民间运用,表现手法上以祖传的“汉绣”的表现形式,以“一画、二绣、三上饰”的工序,其最富有特色的作品有绣花鞋、嫁衣、戏服、鞋帽、荷包、三寸金莲等。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今年主要教了他们与长江文化有关的题材,比如鱼类、风景。今年是龙年,也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与龙年文化相关的题材。”他表示,“通过做这门课,让孩子们了解布艺和现代人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我们的服饰,包括刺绣、布贴、缝制。”虽然刺绣入门并不容易,但学习一些基本针法,既让孩子们体会到手工的不易,也感受到手工的魅力。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面塑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钱翠芳的面塑课常常是体验者爆满。现场学生们跟着钱老师捏、搓、揉、按、挤、拨间,各种造型便在手中一一呈现出来。虽然初学者造型颇为稚嫩,但钱老师的鼓励式教育非常暖心。“同学们表现非常棒,手脑结合,动作制作锦鲤,既学习了非遗技艺,锻炼了动手能力,也通过了解长江文化,保护生态,热爱生活。”

活动在启发小学生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点亮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手中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受到学校师生们一致好评。授课的10多名非遗传承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和学生们亲切交流,通过娴熟的非遗技艺和丰富多彩的“活态”展示方式讲述老南京风俗和文化,激发了青少年们热爱非遗、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