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村医杨成一袭白褂走村串户30多年

兜兜转转,不白褂从友联村到青山村再到双圩社区,亲人亲人到如今的村成袭串户车站社区,杨成3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南京浦口永宁镇,医杨当一名乡村医生。走村“不是多年亲人,胜似亲人”,不白褂这是亲人亲人乡亲们对杨成的评价。春去秋来,村成袭串户一袭白褂走村串户,医杨杨成也亲眼见证了基层卫生事业和乡村振兴的走村长足发展。

永宁镇,多年地处老山深处,不白褂苏皖交界处的亲人亲人所在,因境内有明清古镇永宁而得名,村成袭串户有着“永久安宁”的寓意,这也是杨成心里真实的愿望,他希望自己守护的850户1790个村民能永久安宁。

卫生室里,四壁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多年扎根永宁,村子里谁是慢性病患者,谁得了重症,杨成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健康账册”:0-3周岁儿童39人;孕产妇14人;65周岁以上老年人402人;原发性高患者血压293人;按照要求进行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285人;II型糖尿病患者115人;按照要求进行规范管理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10人;重性精神病患者17人;按照要求进行规范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17人……

镇里对杨成有着如此评价:从医30多年,杨成扎根基层,在最基层岗位上默默钻研业务,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爱心,30年不变的工作热情、崇高的信念,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居民热爱,守护了群众健康。

即便如此,平日沉稳的杨成也曾“疯狂”过,他曾半夜驾驶自己的私家车一路飙车送病人至上级医院急救,得知病人获救后他满脸兴奋。当被问到“驾驶自己的私家车送病人去急救,你有想过这里面的风险吗?”他憨厚的笑笑说:“我可顾不了那么多”。

“杨医生,我儿子抽搐了,咋都叫不醒,你快来!”天蒙蒙亮,接到电话,杨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起药箱就往村民老宋家赶。对杨成来说,这样的情况他早已习以为常。

那年下大雪,杨成一个人在卫生室值夜班。半夜两个人架着一个病人前来就医,一进门,杨成根据经验判断,是突发脑梗。随即联系车辆,不过这次杨成没有自己“发疯”飙车,而是随救护车送病人至浦口医院。等病人脱离危险,病人家属紧紧拉着他的手不放:“杨医生,要不是你,人就没了啊。”杨成一个悬着的心这才放下,突然感觉脚底板出奇的冷,低头一看才发现,大冬天的自己匆忙之间穿的是一双塑料拖鞋。

今年87的杨德荣中风十几年了,最信任的人就是杨成,正是杨成的针灸,让老人情况渐好。殊不知,杨成曾亲身体验上百味中草药,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多次自费参加全国各地知名专家教授举办的特色医疗技术培训班,护送患者去上级医院时详细记录如何救治用药……杨成边看病、边学习、边琢磨。

中医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手法复位,西医的导尿、洗胃、接生,针对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年的学习实践,杨成总结掌握了一套方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子:“能让乡亲们在村里治好病的,就不让他们来回奔波。”

为留守老人上门服务,送行动不便患者回家,对杨成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他把私人手机号码公示在服务站大门口,他说“我们服务站人少,不能做到24小时值班,群众有需要打电话,我就开门或是上门,这样可以方便大家”,朴实的话语展现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形象。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名称变了性质没变,依然是“半农半医”,虽然谈不上是正式的医生,但乡亲们离不开他们。回顾30年历程,杨成感慨道:“过去给病人看病,天晴一街土,下雨满街泥,如今条件好太多了”,车站社区卫生室也成了五室分离的标准化卫生室,可以化验、制氧、做心电图,“尽在不言中,我很满足”。

校对 李海慧